尚德缓刑书
汉昭帝逝世,
昌邑王刘贺被废黜,
汉宣帝刘询刚刚登上皇位。
路温舒呈上奏书,
奏书说:昭帝崩,
昌邑王贺废,
宣帝初即位,
路温舒上书,
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
而桓公以兴;
晋有骊姬之难,
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
诸吕作乱,
而孝文为太宗。
由是观之,
祸乱之作,
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
尊文、武之业,
泽加百姓,
功润诸侯,
虽不及三王,
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
以承天心,
崇仁义,
省刑罚,
通关梁,
一远近,
敬贤如大宾,
爱民如赤子,
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
是以囹圄空虚,
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
必有异旧之恩,
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
昭帝即世而无嗣,
大臣忧戚,
焦心合谋,
皆以昌邑尊亲,
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
淫乱其心,
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
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
股肱汉国,
披肝胆,
决大计,
黜亡义,
立有德,
辅天而行,
然后宗庙以安,
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
大一统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
与天合符,
宜改前世之失,
正始受命之统,
涤烦文,
除民疾,
存亡继绝,
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
其一尚存,
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
羞文学,
好武勇,
贱仁义之士,
贵治狱之吏,
正言者谓之诽谤,
遏过者谓之妖言,
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⒅,
忠良切言皆郁于胸,
誉谀之声日满于耳,
虚美熏心,
实祸蔽塞,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
赖陛下恩厚,
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
父子夫妻戮力安家,
然太平未洽者,
狱乱之也。
夫狱者,
天下之大命也,
死者不可复生,
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
上下相驱,
以刻为明,
深者获公名,
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
皆欲人死,
非憎人也,
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
被刑之徒比肩而立,
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
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则乐生,
痛则思死,
棰楚之下,
何求而不得?
做囚人不胜痛,
则饰词以视之,
吏治者利其然,
则指道以明之,
上奏畏却,
则锻练而周内之;
盖奏当之成,
虽咎繇听之,
犹以为死有余辜。
何则?
成练者众,
文致之罪明也。
是以狱吏专为深刻,
残贼而亡极,
媮为一切,
不顾国患,
此世之大贼也。
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
刻木为吏期不对。”
此皆疾吏之风,
悲痛之辞也。
故天下之患,
莫深于狱;
败法乱正,
离亲塞道,
莫甚乎治狱之吏,
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
而后凤凰集;
诽谤之罪不诛,
而后良言进。
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
川泽纳污,
瑾瑜匿恶,
国君含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
开天下之口,
广箴谏之路,
扫亡秦之失,
尊文武之德,
省法制,
宽刑罚,
以废治狱,
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
永履和乐,
与天亡极,
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