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宫天挺
宫天挺(生卒年不详,约1260―约1330), 元代后期戏曲作家。字大用,大名开州(大名为今河北省大名县;开州为今河南濮阳县)人,宦居江南。他曾任钓台书院山长、遭权豪诬陷,虽然事情得以辨明,也不见任用。
据《录鬼簿》载,他曾“历学官,除钓台书院山长。为权豪所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后客死常州。他与《录鬼簿》作者钟嗣成的父亲为莫逆之交,与钟嗣成幼时常得晤面。钟嗣成后来在吊词中说他“豁然胸次扫尘埃,久矣声名播省台”,可见其为人。
宫天挺工诗能文,惜诗文都已佚。所作杂剧今可知的有6种,现存《死生交范张鸡黍》、《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两种,皆取材历史故事。宫天挺写作历史剧,抒发了失意文人的愤恨情绪,寓有托古讽今的明显意图,在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较为难得。但也表现了封建意识和逃避现实的思想。剧作风格和马致远的杂剧相近。
陈德和
[元](约公元一三三一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文宗至顺中前后在世。工曲,作有雪中十事等散曲,存乐府群玉中。
李宗闵
(?-843)唐宗室。唐高祖第十三子郑王李元懿之后。字损之,行七。贞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元和三年又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洛阳尉。七年入为监察御史,累迁礼部员外郎。十二年宰相瑁村害讨淮西,署为彰义军观察判官。淮西平,迁驾部郎中知制诰。十五年拜中书舍人。长庆元年贬剑州刺史,寻复入为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侍郎,四年知贡举。十月权知兵部侍郎,宝历元年正拜。大和二年为吏部侍郎,三年八月拜相,累转中书侍郎,集贤大学士。七年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八年复入相,九年贬潮州司户。开成元年移杭州司马,三年为杭州刺史,四年冬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三年为杭州刺史,四年复贬漳州长史,寻长流封州。六年八月徙郴州司马,未行卒。宗闵与牛僧孺善,引之入相,与李德裕交恶,凡其党皆逐之,史称牛李党争。工诗文,长于碑铭。《全唐诗》卷473存其诗1首,《全唐文》卷714编其文为1卷。生平见《旧唐书》卷176、《新唐书》卷174本传。
狄君厚
元代杂剧作家。平阳(今山西临汾)人。
生平不详。贾仲明为《录鬼簿》补作的吊词中说:“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至治承平世。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他的活动年代当在元贞到至治年间,这是杂剧创作的繁盛时期。狄君厚所作《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存元刊本,科白不全。《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写春秋时晋献公宠信骊姬,世子(剧中作“太子”)申生被赐自尽,次子重耳在大臣介子推等保护下逃亡楚国。晋献公死后,重耳回国为君,即晋文公。在封赏功臣时,介子推却被遗忘。介子推便和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知道后,放火烧山逼他出仕,介子推母子被焚身死。《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反映古代政治事件,登场角色多是披袍秉笏,元代称这类作品为“君臣杂剧”。剧中主人公介子推清高孤直,为国为君竭智尽忠。他要求晋献公勤政修德,为晋国朝政不修、黎民遭难以及宫廷中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而忧心忡忡,认为“现如今您晋朝中祸已成胎”(第1折)。为了保护重耳,介子推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并在绝粮时割股事君。后来又遵从母命,功成身退,放弃“一世之荣”,背母归山,求得“万载之名”。在这个忠臣孝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了作家的政治和道德理想,而对晋献公、晋文公两代晋君有着不同程度的非议。剧本的第 2折则是着重描写了六宫大使王安的忠义。《介子推》的故事见于《左传》。相传寒食节便是介子推被焚的忌日,民间因此不忍举火。作品内容与历史记载颇多出入,带有元代社会的色彩。
阎防
阎防,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琚状元及第,同榜的颜真卿敬重阎防,想把他推荐给朝廷,但他不屈从.阎防喜好古物,而且知识广博高雅,诗句朴素,气魄清爽,在山水间放荡.在终南山丰德寺结茅茨读书.后来信命,不思进取,以此自终.与岑参,刘?虚交好.
张孜
张孜,开封人。母微时生孜,后入宫乳悼献太子。孜方在襁褓,真宗以付内侍张景宗曰:“此儿貌厚,汝谨视之。”景宗遂养以为子。荫补三班奉职、给事春坊司,转殿直。
生平
皇太子即位,迁供奉官、阁门祗候。为陈州兵马都监,筑堤袁家曲捍水,陈以无患。五迁至供备库使,领恩州团练使、真定路兵马钤辖,历知莫、贝、瀛三州。转运使名张?之奏罢冀、贝骁捷军士上关银、?奚钱,事下孜议,孜言:“此界河策先锋兵,有战必先登,故平时赐予异诸军,不可罢。”?之犹执不已,遂奏罢保州云翼别给钱粮,军怨果叛。
契丹欲背盟,富弼往使,命孜为副,议论虽出弼,然孜亦安重习事。以劳迁西上阁门使、知瀛州,拜单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并代副总管。河东更铁钱法,人情疑贰,兵相率扣府欲诉,闭门不纳。是日几乱,孜策马从数卒往谕之,皆散还营。迁济州防御使、侍卫马军都虞候,又迁殿前都虞候,加桂州管内观察使,迁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虎翼兵教不中程,指挥使问状,屈强不肯对,乘夜,十余人大噪,趣往将害人,孜禽首恶斩之然后闻。迁昭信军节度观察留后、马军副都指挥使。
孜长于宫禁中,内外颇涉疑似,言者请罢孜兵柄,乃出为宁远军节度使、知潞州,徙陈州。仁宗以其无他,复召为马军副都指挥使。御史中丞韩绛又言:“孜不当典兵,而宰相富弼荐引之,请黜弼。”弼引咎求罢政事。谏官御史皆言进拟不自弼。绛家居待罪,曰:“不敢复称御史矣。”坐此谪知蔡州。而孜寻以罪罢,知曹州。卒,赠太尉,谥勤惠。孜初名茂实,避英宗旧名,改“孜”云。
杜羔
杜 羔,洹水人。贞元初,及进士第,后历振武节度使,以工部尚书致仕。杜佑之孙。羔有至性,其父任河北而尉卒,访父墓邑中,故老无存者,馆于佛寺。日夜悲泣。忽于屋柱煤烟下,见字数行,拂视之,乃父遗迹。云:我子孙若求吾墓,当于某村某家问之。羔哭而往,果有父老指其丘墓。
韦纾
韦纾,贞元进士第。诗一首。
柳浑
柳浑(公元714―789年),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柳悛六世孙。襄阳人。唐代名相。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年七十五岁。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浑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简介】
柳浑幼孤,有巫人给他看相说,“此儿相贱,且短命,若为僧、道,可缓死。”家人欲从其言。柳浑说:“不读诗书,去当术士,不若速死。”于是发奋求学。天宝初(约公元742年),举进士,任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尉,后迁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司马。曾一度弃官隐居武宁山。不久,召回朝廷,拜监察御史;柳浑生性放旷,不愿在朝廷做事,想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有缺额即补)”。
大历初,魏少游镇江西,柳浑为判官。开元寺僧与酒徒夜饮,失火,却归罪于守门人。人均知此系一冤案,不敢言。惟柳浑与同事崔》?甫为守门人鸣冤。自此,以公正闻名当时。后为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刺史。崔?甫辅佐朝政,荐柳浑为谏议大夫(从五品)。不久为尚书右丞。
朱□作乱时,柳浑隐匿于终南山。朱□以宰相官职相引诱,浑未就。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拜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有一次,皇帝(唐德宗李适),命玉工制作玉带,误伤一锷(犹今之带扣版)。工人害怕,至市上买他玉补上。皇帝一看,不是同类,认为有欺君之罪,欲将玉工处死。柳浑说:“以法律,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由于柳浑执法公正,玉工杖打六十,得免一死。
韩?自浙西入朝,皇帝委以重任。人虽有议论,均未直言。浑事无巨细,一概过问。有时竟超越自己职权以外。浑虽为?所推荐,但也恶其专政,对?说:“先相国因处事偏激,不一年而去任,今公奈何又蹈前非!”?悔恨,其威稍减。
后来柳浑与吐蕃订盟约于平凉(今甘肃省辖县)。有人认为,此约可保百年无事。而浑却跪谏说:“吐蕃人面兽心,不可信。”皇帝变色说“浑,儒生,不晓边境之事。”果不出浑所料,夜半,□宁(今陕西省彬县)节度使飞奏朝廷,吐蕃反,“将校皆覆没”。次日,皇帝慰勉柳浑说:“你是一儒士,竟知万里以外的敌情,可嘉。”于是柳浑更受人敬重。
宰相张延尝骄矜专权,嫉浑刚正不阿,令其亲信对浑说;“应慎言于朝,则位可久。”浑说;“为我谢张相公,浑头可断,而舌不可禁。”结果,被张延尝所排挤,罢政事,改任右散骑常侍(为皇帝侍应杂事)。
柳浑与人交,以真诚相见。勤俭,不谋私利,不置产业。贞元五年,以疾告终,谥号贞。有文集十卷。
陈璧
陈璧,字玉苍、佩苍、雨苍,晚号苏斋,侯官县(今闽侯县南通镇苏坂村)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十九日生,17岁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年)赴考,以“经文策问冠场”,得中举人。光绪三年进士及第,光绪十四年任内阁中书,光绪十五年简放湖北主考官、光绪十六年补宗人府主事、光绪十八年升礼部铸印司员外郎。
高正臣
[唐]广平(今安徽宿县)人。志廉子。宫至少卿。善正、行、草书,习右军(王羲之)法,玄宗甚爱其书。自任润州、湖州、筋骨渐备;任申、邵等州,体法又变。上元三年高宗撰唐明徵君碑,即为正臣行书。金陵(今南京)亦有其书。字画殊有欧、虞遗风。《书断、东观余论、书史会要》
扈载
扈载,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字仲熙。生于五代后 梁龙德二年(922),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五代后周 广顺二年(952)状元。授职校书郎,值史馆。后迁监察御史。
扈载自幼好学,擅长于赋颂碑赞。以文显名,才华横溢, 受世人推崇。扈载偶游相国寺,院内绿竹修美可爱,题《碧鲜 赋》于壁上,传闻甚广。世宗命人抄录,阅毕即授扈载水部员 外郎、知制诰。
显德三年(956),升翰林学士。扈载疾病缠身,不能入朝。 世宗遣太医为其诊治不愈。次年病重,强撑病体入直学士院, 赐告还第。病卒。
扈载有诗“芳草”收入《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九册第八百八 十七卷:“幽芳无处无;幽处恨何如。倦客伤相思,春风满旧 居。晚烟迷杳霭,朝露健扶疏。省傍灵光看;残阳少?区。” 扈载以文章驰名一时。王朴曾荐之于宰相,不用。王朴 问,宰相言其命薄。果然三十六岁卒。
张希复
张希复(生卒年不详),唐人张荐之子,字善继,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一作镇州常山(今河北正定)人。登进士第。武宗会昌三年(八四三),与段成式同官于秘书省。后官河南府士曹、集贤校理学士、员外郎。事迹据《樊川文集》卷七《牛公墓志铭并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旧唐书》卷一四九《张荐传》、《太平广记》卷一八二《许道敏》。
袁恕己
袁恕己(?~706)唐朝永静军人。沧州东光人。长安中,历司刑少卿,预诛二张,又从相王统南衙兵,备非常,以功为中书侍郎,进中书令,封南阳郡王。后贬死环州。武则天称帝期间,袁恕己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马。唐长安四年(704)武则天病重,袁恕己同宰相张柬之等乘机发动兵变,诛杀武后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废周国号,迎唐中宗李显复位。袁因功右迁中书侍郎,封南阳郡公。袁恕已为官刚直廉洁。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怂恿家奴强抢良家女子,袁恕己支持刑部将恶奴逮捕归案。安乐公主大怒,到中宗处告状,中宗下了一道放人手诏,袁恕己竟不奉诏,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中宗,遂将恶奴斩首。大臣杨务廉因巧于营建宫殿楼台而被提升。袁恐中宗沉溺于奢侈游乐而不思国事,数次弹劾“杨务廉位居九卿,不以治国安邦之策进于帝,而专事营造宫殿宛囿以媚上,不予贬谪,皇恩厚德就不能昭示天下”中宗遂贬杨务廉为陵州刺史,晋升袁为中书令。韦皇后勾结武三思等一般佞臣,排除异己。袁恕己被贬为窦州司马,后流放环州,武三思复使其同党周利贞假皇帝之命逼杀之,袁含恨而死。睿宗景云元年(710)袁恕己得以平反昭雪。玄宗初年被追谥为贞烈。德宗建中初年加赠太子太傅。
郑还古
[唐][约公元八二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自号谷神子,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初前后在世。元和中,登进士第。终国子博士。还古尝注老子指归十三卷,传奇集《博异记》,相传亦是他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