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仲元

  王仲元其散曲多以杭州景致和西湖传说为题,表现了元末文采派曲家的风范。他还有两支以曲牌名连缀成套,状写情事和秋景的曲子,是元人散曲创作中的一种别致的“集专名”体的代表作,虽属文字游戏,但全套妥贴稳称,音律和谐,亦可卿备一格,是我们研究这类填曲技巧的范本。

崔庸

  崔庸,唐末诗人。吴郡(今苏州)人。唐哀帝天?二年(905)进士及第。崔庸能诗,曾于昭宗乾宁初,游苏州昆山惠严寺。该寺殿基构筑神巧,壁上有著名画家张僧繇所画龙。如腾跃状,栩栩如生,崔庸颇为称赏,遂赋《题惠严寺》诗。《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全唐诗》又收录崔融《题惠聚寺》诗一首,即此诗,“融”当因与“庸”声近而传讹。

魏源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生平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7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母怜其过勤,每夜定时熄灯令卧,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灯默读。9岁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考官大为惊异。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明年辛未岁试补廪膳生。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撰《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道光九年(1829)应礼部会试,与龚自珍双双落第,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从此龚魏齐名。魏捐内阁中书舍人候补,内阁藏书丰富,乃博览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时社会动乱加剧,他目睹江华瑶民起义,深感清政权的腐败;道光二十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危机使他更加愤激,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立志著述。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不材,则国祯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为了捍卫中国的独立自主,他号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国人能战胜外国侵略者。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勿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使国家富强。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并在《默觚》中发挥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屦之而后艰”的主张,实为近代中国改良思想的前驱。对清王朝长期昧于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关锁国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正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咸丰元年(1851),魏源授高邮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丰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编》。后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旋复职,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晚年,潜心学佛,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沈如筠

  唐诗人。润州句容人。约生活于武后至玄宗开元时,善诗能文,又著有志怪小说。曾任横阳主簿。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友善,有《寄天台司马道士》诗。殷?汇集包融、储光羲、殷遥、丁仙芝等十八人诗为《丹阳集》,其中包括沈如筠。已佚。《全唐诗》录存其诗四首,断句两联。以《闺怨》较好。名句“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德潜谓与沈?期“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同妙。沈如筠还著有《异物志》、《古异记》,均已佚。

韩察

  韩察,官历太原节度判官、侍御史、明州刺史。诗一首。

高弁

  高弁,贞元十二年进士第。诗一首。

李肱

  李肱,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生卒年不详。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丁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四十人,同榜有李商隐等。考官:礼部侍郎高锴。试题为《琴瑟合奏赋》和《霓裳羽衣曲诗》。

  高锴对李肱试卷极为欣赏,在其奏折中称李肱"最为迥书,更无其比,词韵既好,人才俱美。臣前后吟咏近三五十遍,虽使何逊复生,亦不能过……旧文亦好,人物奇绝……他日必为卿相。"此奏深合文宗之意,遂取为状头。

  入仕后精明强悍,后历任岳、齐二州刺史。以后并未受重用。

  李肱喜交名士,又能作画,与李商隐有交往。(见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四十韵》诗)。

  《全唐诗》载其《霓裳羽衣曲诗》等。

令狐挺

  令狐挺(991一1058),字宪周,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北宋大臣。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初仕吉州军事推官,迁荆南府节度掌书记,蓝鄂州茶场。擢通判延州,知彭州,改提点两浙路刑狱公事,后又知秀州、单州。嘉?三年卒,年六十七。事见《西台集》卷一二《令狐公墓志铭》。

杜奕

  杜奕,贞元时人。诗一首

董德元

  董德元(1107-1174)字体仁,小名丙哥,小字长寿。宋时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乐安县流坑)人,恩榜状元,官至副相。

  董德元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以学问器重于乡。靖康元年(1126)夺乡试魁首,后赴京考试,屡试不第,以至“贫甚无以自养,乃从富人家书馆”,对自己怀才不遇,功名无望感到非常懊恨。绍兴十五年(1145),以特奏名补文学,任道州宁远主簿。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时年五十三(《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在殿试策论答题中,迎合了宋高宗和太师秦桧“柔道”御天下的主张及对金主和不战的路线,欲点为第一,以有官之故,改为进士第二名,赐“恩例与大魁等”,时称“恩榜状元”。

  董德元登科之后,初任左承事郎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官。此时秦桧有意选拔“世无名誉,柔佞易制者”为党羽。董德元功名来之不易,视官禄如泰山,故谨慎从职之余,有意依附秦桧,因而在秦桧的推举下,升迁甚速。先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吴、益王府教授,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绍兴二十四年,调任监察御史,仅数月,又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不久又兼任崇政殿说书。此时,董德元为取媚秦桧,与魏师逊、汤思退、郑仲熊等秦桧的亲信考官共同作弊,欲以秦桧之孙秦埙为该科状元,只因高宗不满秦埙策论,才降为第二。当魏师逊“少忤桧意”时,身为御史的董德元即上章弹劾其“怀奸嗜利,不恤国事”,使魏落职。

  绍兴二十五年(1155)二月,董德元兼侍讲,四月转侍御史、中书舍人,六月为吏部侍郎,旋升尚书。又先后劾罢参知政事旋矩和郑仲熊、左朝散大夫赵令衿。八月,升为参知政事,掌左仆射(副相)职权,充大礼使,代表天子祭南郊,封为庐陵开国子爵,食邑五百户。十月,秦桧病危,董德元、曹泳等欲举秦桧之子秦僖为相,为高宗所抑止。秦桧死前,召董和汤思退至病榻前,嘱以后事,并各赠黄金千两,董受其千金,而汤思退不敢受。秦桧死后,臣僚多有论其奸佞,高宗也厌恶秦氏弄权,于是秦桧党羽多被清除。董德元为“桧之门人”、“人多切齿”。是年十二月,殿中御史汤鹏举等论董德元依附秦桧,遂被罢去要职,给予资政学士衔,距其参与执政仅四个月。隆兴二年(1164)正月,才许以左中大夫、提举太平兴国宫复端明殿学士致仕,二月,赠左正奉大夫。

  董德元被罢归后,无颜回归故里,遂卜居吉州城中。他在自建的休荣亭上手书一联曰:“闲谈休论荣枯,静坐常思得失”,并年年都要在永丰县城的放生池取飞鸟潜鱼纵之,直到终老。

  董德元虽为“恩榜状元”,曾为左仆射,但因系秦桧党羽,故《宋史》、《江西通志》未有其传,也不列入乡贤祠。但对流坑董氏家族影响较大。登科当年,永丰县令吴南老为其建状元楼于县学左侧,同年进士朱熹题写“状元楼”三字匾。流坑董氏仿永丰楼,在村口重建了一座状元楼,至今尚存,成了流坑的一个旅游景点。他潦倒数十年,一举发迹,又成为流坑族子皓首穷经的榜样。

  生平

  董德元(1096-1163年)字体仁,小名丙哥,小字长寿。为流坑董氏第八世,文肇.渊派人。德元少时,处于日益衰落的北宋后期。然而,远避于群山中的流坑村,却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村中,人心思进,书声相闻,崇文重教的气氛十分浓厚,科宦进入了鼎盛时期。继“五桂齐芳”之后,族中每有父子、兄弟联科等盛事,可是,德元这一房相比他房科甲蝉联就显得不那么景气,其祖父蒙休、父亲奖虽曾致力举业,但均累试失意,终无科名。这对天资聪敏深受科举文化熏陶的德元是个莫大的刺激。于是,他自小就矢志科场,发愤读书,誓为家人争气。

  德元在弃举业就教职的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饱读诗书,并求教于族叔后登进士第知浔州(辖今广西桂平县等地)的董观,不久便以学问器重于乡。16岁即考取秀才,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20岁的董德元乡试魁,一举成名,可谓年轻得志。此时他对自己的前程寄予了美好的希望。然而,此后德元虽在靖康元年(1126年)再次中举,但礼部会试累试不中,消磨了他二十余年的黄金岁月,生活潦倒到了无以自养的地步。更使他难受的是,时遭世人的冷落和耻笑,心中苦楚无限。此时他定的一首《柳梢春》词,表露了他科场失意,垂老将临,沉沦无望的苦涩之情,词云:满腹文章,满头霜雪,满面埃尘。直到如今,别无收拾,吸清贫。功名已是因循,最懊恨张巡李巡,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

  时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49岁的德元再应礼部试,才以特恩奏名,当了个道州宁远(今湖南宁远)主簿的小官。两年后,以举漕麻,年岁已高的德元,在经漫长岁月消磨后,锐气大减,无意应试,但在众多朋友的强挽之下,还是前行赴试,。在途中,经临江(今樟树)时,郡守彭子从虽为同乡,却讥讽地说:“老榜官耳,何足道。”德元深受刺激,心情难以平静。此次漕试,德元又一次中举。次年,即绍兴十八年会试,52岁的德元决定应试,祷盼能金榜题名,以慰自己深受世人冷落、饱含苦涩的心。

  德元时来运转,会试中进士,并在殿试中,其策文大为高宗(赵构)赞赏,名列第一。而因“以有官之故,诏升王宣子居上,而董德元次之崮例与大魁等 ”,时称“恩榜状元”。《董氏文献内志》卷六记载其殿试策题:“朕观自古中兴之主,莫如光武之盛,盖既取诸新室,对恢一代宏模,巍乎!与高祖相望,垂统皆二百祀,朕甚慕之。今子大夫通达国体,咸造于廷,愿闻今日治道,何兴补可以起晋唐之陵夷?何驰骤可以接东汉之轨迹?夫既抑咸宫之锐,谢西域之质,则柔道所理,必有品章贯,要兼创业守文之懿,视夏康、周宣犹有光焉!固子大夫之所蓄积也,其著于篇,朕将亲览。”

  董德元的策论,全文不存,在《董氏文献内志》中仅载其数语:“晋之失不在于虚无,失于用兵故耳;唐之失不在于词章,亦失于用兵故耳。东汉固无如是之失也。”相传,在殿试揭榜之日,高宗皇帝亲自接见了董德元,策试放官准则,德元对曰:“治国治民,学问故为重要,然最为重要者雄才也。吾与王佐(王宣子)同列第一,但政治魄力,应尊王佐为首。”高宗听后龙颜大悦,德元既任左承事郎佥书镇南军判官。在返晨途中过临江时,曾冷落讥讽他的郡守彭子从却是百般恭迎。同人同地,人情冷热迥异,德元感触至深,毅然在其迎状上批道:“黄牒初开墨未干,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知己来相迓,便是从前老榜官。”彭郡守阅后颇有愧色。此诗表露了德元志向晚达、得意非凡的心态,也是对彭郡守的回讽,但后来,德元官至参知政事时,仍起用彭子从为广东使者。这说明德元已忘却旧怨,心胸还是比较宽广的。

  德元成为永丰县历史上的第一名状元,与欧阳修一起成为永丰的荣耀,因此,永丰县被称为“欧董名乡”。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显示地主的荣耀,先后在永丰县城和流坑村兴建了状元楼。

  德元中状元时,正是秦桧以太师宰相把持朝政之际。对功名来之不易、一心想在功名上进取的德元,在勤慎行职之余,有意依附秦桧。而秦桧也有意选拔“世无名誉,柔佞易制者”为党羽,故而德元在官场上十分得意,被一再提拔。先入朝为秘书省秘书郎,改吴、益王府教授,擢大常博士,历礼部员外郎,转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转中书舍人,六月为吏部侍郎升尚书,八月拜参知政事权基仆射。

  德元成了秦桧的得力助手,做了不少使他自己后来也深感悔疚的事情。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秦桧之孙秦埙应礼部试,秦桧安排德元等亲信为考官,德元对秦桧的意图心领神会,于是商定取秦埙第一,然因高宗看到秦埙之策论,实不高明,才降秦埙为第二,而以张孝祥为第一。为讨好秦桧,对秦桧所不容者,德元即为其劾罢。如绍兴二十四年,御史中丞魏师逊“少忤桧意”,德元即上章攻其“怀忤嗜利,不恤国事”,遂落其职;次年,左朝散大夫赵令衿读秦桧家庙记时,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被人告发,德元又劾其“专事狂悖,交结罪人,伺探国事”,赵令衿被编管汀州,置狱。然而,就在德元为参政知事、充大礼使代高宗祀南效封庐陵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权势日隆之际,秦桧却一病呜呼,时为绍兴二十五年十月。秦桧临死前,召德元至病榻前嘱以后事,德元接受了秦桧所赠的黄金千两,这就为自己留下了“秦桧同党”之佐证。是年十二月,在殿中侍御史汤鹏举等人的揭发下,德元被罢官。

  罢官后的德元,已年届花甲,心志大为失落,无颜回流坑见乡亲父老,便携其幼子克勤在吉州吉水县的土桥头,作“三宜堂”寓居。他回首往昔,曾有过苦楚,有过欣慰,有过羞辱,有过荣耀,民态炎凉,人生沉浮,使他感慨万千,而登第后骤进而倏罢的一切,又使他心身负重,愧悔缠绵。于是,他在自建的“休荣亭”上手书“闲谈休论荣枯,静坐常思得失”一联。第年“天中节”(家历五月初五),德元孝要到永丰县城恩波亭的放生池中,取飞鸟潜鱼纵之,并曾写有《放生池记》,刻石竖于池南。这也许为了遣散、冲淡因以往所为而致的忧思愧意,以减轻心中的负疚;或也许是感于人生的艰辛和短暂,且身不由己,好比池中鱼笼中鸟,借此来寄托自己的幽情。直到九年后(德元去世第二年),即隆兴二年(1164年)正月,才许其以左中大夫、提举太平兴国宫复端明殿学士致仕。

  评价

  德元虽为状元,又官职显赫,而不能入张贤祠,但在流坑千年的历史上,以其科名最高、仕宦最尊、爵位最崇,朝廷对其上辈的封赠之多(共10人),其子孙荫补之众(共6人),是流坑历代众多官宦不可相比的,给其家族带来了极高的政治声望。除状元楼外,董氏在村中为纪念他等,还建有宰相状元坊“、”文武魁元坊“、”子男封坊“和”三元坊“等。

宋华

  宋华 女,字珊紫,湖南宁乡人,清宋宗城女,王銮妻。著有诗集《友琴斋学吟草》,《柳絮集》著录。

史俊

  [唐]肃宗(七五六至七六二)时人,官监察御史。工书。严武(七二六至七六五)所撰唐楠木歌为其所行书,在巴州。《唐诗纪事》、《金石录》

姚守中

  姚守中[约公元一二九o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洛阳人,姚燧之侄。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在世官平江路吏。守中擅为曲,作剧有逢萌挂冠、扯诏立东宫、郝廉留钱等三种,(均录鬼簿)皆佚。太平乐府中有牛诉?一套,大为耕犊诉苦,用意颇奇特。太和正音谱评其曲为“如秋月扬辉”。

  (?―约1290)

  河南洛阳人。元代杂剧作家。

  姚守中为著名词曲家姚燧的侄子,约于公元1290年去世。生平不详,仅知其官至江平路吏。钟嗣成《?鬼薄》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之中。

  姚守中所着剧作,现仅知有《神武门蓬萌桂冠》、《汉太守郝廉留钱》、《褚良扯诏立东宫》三部,俱不存。此外还有[中吕・粉蝶儿]《申诉冤》套曲。

  从其所选的题材来看,他的剧作还注重昭彰社会名分和个人道德,颂扬清正廉洁的官吏。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其曲词“如秋月扬辉”,有清丽之风。贾仲名《凌波仙》挽词评其《申诉冤》为“巧用工”之作。《申诉冤》入选《元曲三百首》。

杨显之

  杨显之,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生卒生不详,约与关汉卿同时,与关汉卿为莫逆之交,常在一起讨论、推敲作品。杨善于对别人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因被誉为"杨补丁"。在元初杂剧作家中,他年辈较长,有威望。散曲作家王元鼎尊他为师叔,他与艺人们来往也较密切,著名演员顺时秀称他为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