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高文秀

  高文秀(生卒年不详),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府学生员,早卒。生卒年及其他事迹均不详。

李屿

  [宋]善刻碑,端拱二年(九八九)同李思顺、李继元刻镇州龙兴寺铸像修阁碑。《刻碑姓名录》

胥偃

  胥偃,字安道,潭州长沙人。少力学,河东柳开见其所为文曰:“异日必得名天下。”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通判湖、舒二州,直集贤院、同判吏部南曹、知太常礼院,再迁太常丞、知开封县。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起通判邓州,复太常丞。林特知许州,辟通判州事,徙知汉阳军。还判三司度支勾院、修起居注。累迁商书刑部员外郎,遂知制诰,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权知开封府。

郑虔

  郑虔 (685―764),字若齐(一字弱齐、若斋),河南荥阳荥泽人,《新唐书》卷二○二有传。盛唐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又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诗圣杜甫称赞他“荥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他学富五车,精通经史,书画成就卓然一家,传略广泛见诸于《辞海》、《辞源》等辞书,以及历代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书法家等专业性辞典之中,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他出身的荥阳郑氏家族,史称“累数世而屡显,终唐之世而不绝”,“簪缨门第,诗礼传家”。少时即聪颖好学,资质超众,弱冠时,举进士不第,困居长安慈恩寺,学书无钱买纸,见寺内有柿叶数屋,逐借住僧房,日取红叶肄书,天长日久,竟将数屋柿叶练完,终成一代名家,成为士林佳话。开元始(约714),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为东宫椽属,专掌薄书事务,位任轻,却因才学出众,见赏于宰相苏?,“临以忘年之契”。后仕左监门录事参军。开元中,任协律郎,正八品上,掌“调和律吕,监试乐人典课”,为宫廷文艺总管,公务之余集缀当朝异闻,初成草稿八十余卷,不幸遭人诬告“私撰国史”,仓惶焚稿,因罪外贬十年。

段文昌

  [唐](公元七七三年至八三五年)字墨卿,一字景初,其先位齐州临淄人,世居荆州。(旧唐书作西河人。此从新唐书)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卒于唐文宗太和九年,年六十三岁。

  疏爽任义节。韦皋荐之为校书郎,拜监察御史,迁祠部郎中,加知制诰。穆宗时,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后授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尚宽静。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自检校左仆射徙帅荆南。后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卒。文昌著有文集三十卷,诏诰二十卷,食经五十卷,(均《新唐书艺文志》)并传于世。

  【生平】

  段文昌是武则天曾侄孙、晚唐著名诗人武元衡之女婿。唐穆宗时著名宰相。

  他出身官宦世家。高祖段志玄,随末从李渊起兵,授右倾大都督府军头,陪葬昭陵,图形凌烟阁。祖父段德皎,赠给事中。父亲段锷,是支江县宰,后来任江陵县令。

  段文昌性格疏爽,讲义气,不拘小节。自入仕途后,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政治风云。初为韦皋荐之为校书郎,拜监察御史,迁祠部郎中,加知制诰。穆宗时,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后授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尚宽静。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自检校左仆射徙帅荆南。后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卒。文昌著有文集三十卷,诏诰二十卷,食经五十卷,(均《新唐书艺文志》)并传于世。

  德宗贞元15年(公元799年),入蜀初授校书郎。因与同僚刘辟不和,被其进谗言贬到灵池县(今成都龙泉)任县尉多年。

李程

  [唐](公元七六五年左右至八四一年左右)字表臣,陇西人。约生于唐代宗永泰中,约卒于武宗会昌初,年七十七岁。贞元十二年(公元七九六年)进士,累辟使府,为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举士入署,常视日影为候,程性懒,日过八砖乃至,时号八砖学士。元和中,知制诰,拜礼部侍郎。敬宗即位,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后罢为河东节度使。武宗立,为东都留守。卒,谥曰缪。程著有表状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韦嗣立

  韦嗣立(654―719),唐代诗人。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武则天时任莱芜县令。韦思谦子,韦承庆弟。少举进士,任双流令,政有殊绩。武后、中宗时,历位凤阁侍郎、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有定策立睿宗之功。

  生平

  其父韦思谦,为进士,累任御史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韦嗣立初由进士为双流县令,政绩卓著。公元695年(证圣元年),其兄韦承庆为凤阁舍人,因病去任,朝廷召时任莱芜县令的韦嗣立代为凤阁舍人,深得武则天信任。武后长安时为凤阁侍郎。当时酷吏横行,人人自危,他却敢于挺身而出,犯颜直谏。提出“兴学校、洗枉滥”,但未被采纳。后受到州县非议,请求离开京城到外地补任,遂以凤阁侍郎身份为检校汴州刺史。由于其兄韦承庆依附张易之兄弟,二张被诛后,韦嗣立因与二张友善罪被贬饶州。中宗景龙时任兵部尚书。韦嗣立因与万年(今西安市旧城一带)人韦后同姓,曾奉诏附韦后属籍。韦后临朝乱政,为玄宗所杀,韦嗣立为此受到株连,徙往陈州,死后追谥为“孝”。

曹著

  曹著,贞元进士第。诗一首。

元晦

  唐代文学家。河南(河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敬宗至唐武宗时期。元稹之侄。宝历元年(825)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会昌初年任桂管观察使,官终散骑常侍。《全唐诗》卷547存诗仅2首。《全唐文》卷721存文2篇,《唐文续拾》卷5存文1篇。

任希古

  任希古(全唐诗云:一作知古,一作奉古),字敬臣(新唐书本传作任敬臣字希古,此从全唐诗),棣州(今阳信翟王)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太宗贞观末年(公元650年)前后在世。五岁丧母,刻志从学。年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永徽初,与郭正一、崔融等同为薛元超所荐,授著作局正字。父丧服终,迁秘书郎。虞世南甚器其人,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许王文学。后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著有文集十卷(旧唐书志作五卷,此从新唐书志)传于世,留世诗文仅6篇。

李密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西晋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李密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生平】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此《表》写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李秘

  李秘(811~855)是山东刺史,曾被贬为知县,后来升官,当上了大官,因贪污受贿被宰相发配边疆,不久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