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邵瑞彭
邵瑞彭(1887~1937年),一名寿?(寿钱),字次公,淳安县富文乡楂林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就读于慈溪浙江省立优级师范,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任同盟会浙江支部秘书。宣统元年(1909年)柳亚子等创南社于苏州,他闻讯后加入,后来成为南社重要成员。省立优师毕业后,正值辛亥革命爆发,积极参与光复浙江的军事行动。事成之后,不图荣利,托疾返里。
民国元年(1912年)12月,国会成立,当选为众议院议员。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拒不同流,忧郁返里,寓居遂安岳父家,任台鼎小学教员。1916年6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又召开国会,应请再度北上,寄希望于黎氏,但府院争权,导致张勋复辟。1921年4月,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到广州商议国事,邵瑞彭与一批国会议员一起南下。5月5日出席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但桂滇军阀横行,肆意诋毁孙中山,他忧蹙憔悴。旋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又应清史馆赵尔巽之请,协修《清史稿》儒林文苑传,间或为北京、天津诸报纸写稿。
1923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谋任总统,密遣内务总长高凌?出面收买国会议员,或聘作顾问,或奉为咨议,月给“津贴”200元。10月1日,设在北京甘石桥的总统选举筹备处,向在京议员分赠支票一张,面额5000元,规定总统选出3日后即行兑现。邵瑞彭对曹锟贿赂议员之恶行十分愤慨,表面上与已出卖灵魂的议长吴景濂相周旋,取得行贿证据的支票一张,暗中作脱身准备。当日深夜,化装乘火车逃至天津。10月3日,致函京师地方检察厅,控告高凌?、吴景濂等人为曹锟谋任总统向议员行贿的丑行;同日,通电全国说明得到一张5000元支票之由来,并将支票制版向各报发布。于是曹锟贿选总统丑闻大白于天下。10月5日,曹锟粉墨登场,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声讨。10月8日,邵瑞彭在天津再次致函京师地方检察厅,重申依法起诉之严正立场,决不申请撤销。同月中旬,辗转返里,途经上海、杭州,留沪议员及浙江当局分别集会欢迎;抵达严州(梅城)、淳安时,淳遂旅严同乡会、石峡师范讲习所和雉山小学学生分别举行欢迎大会。会场均贴有“揭发五千贿选,先生万里归来”的大红对联。会上,邵瑞彭发表演说,怒斥曹锟贿选总统的丑行。
1924年11月,曹锟下台,段琪瑞就任临时执政,组织参政院,计划召开善后会议,被聘为善后会议议员和参政院参政,再度北上,出席善后会议。会议议而难决,决而难行,政令难出国门,故对从政失去信心,旋奉命至奉天,与奉系军阀张作霖、杨宇霆等谈判。在沈阳、大连滞留数月,未取得任何结果,更增加弃政从文决心。当局拟任命为教育总长,谦辞不就。后应聘任北京大学、民国大学教授,和洪汝?、吴承仕、高步瀛等10余人建思辨社,商榷朴学。1931年应河南大学聘请,担任国文系主任,寓居开封,清贫自守,授课之余,潜心治学。工词章,尤精通古历算学,卓有成就。学界评为“发有清一代诸人未发之秘”。1937年12月2日在开封病逝。著作已刊者有《泰誓决疑》、词作《扬荷集》4卷、《山禽余响》1卷,未及编校成册的约70余种,藏浙江省图书馆。
陈通方
陈通方(770~?年)闽县(今福州鼓楼区)人,家居省城。少年时,即工文辞。唐贞元十年(794年)进士,时年25岁,是鼓楼地区第一个进士。同榜进士王播,年已56岁,陈通方年少轻浮,戏拊其背说:“王老!王老!奉赠一第。”王播反唇相讥:“陈少!陈少!切莫作恶!”后陈通方丁母忧,未得一官半职,生活困苦。王播已掌管朝廷盐政,陈通方以诗求他荐引,句云:“应念路旁憔悴翼,昔年乔木幸同迁。”王播荐其为江西南陵院官,终郁郁而卒。著有《陈院官诗》一卷,佚。
清乾隆《福州府志・人物十二文苑》载:陈通方 闽县人。贞元十年第四人登第。时属公道大开,采掇孤俊,通方年二十有五,得与其选,时论荣之。与王播同年,因期集,拊背一语,播憾之。后播为正郎,判监铁,通方穷悴求之,播不甚给。时李虚中为副使,通方以诗求汲引,云:“应念路傍憔悴客,昔年乔木幸同迁”播不得已,荐为江西判官,顾其佳名杰作,流传人间,不能抑也。纂《唐诗纪事》。
柳郴
柳郴(一作郯),大历间进士。集一卷,今存诗二首。
苑咸
[唐](约公元七四二年前后在世)字不详,京兆人。(全唐诗云:成都人。此从新唐书艺文志注)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天宝间前后在世。工诗,能书梵字,兼通梵音。举进士登第,为李林甫书记。开元末上书,拜司经校书中书舍人。尝为孙逖草除庶子诏,议者以为知言。后贬汉东郡司户参军。复起为舍人,永阳太守。咸著有文集若干卷,(《新唐书艺文志》注云:卷亡)传于世。
湛贲
湛贲,宋长史茂之十二世孙。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贞元中登第,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后为毗陵守。诗三首。
弓嗣初
弓嗣初,籍贯、字号、生卒年皆不详。唐高宗咸亨四年(673)或咸亨五年(674)状元。《唐诗纪事》称其"咸亨二年(671)第一人及第"。但咸亨二年不开考,《登科记考》疑为四年或五年。本文取其说。咸亨四年考官为考功员外郎杜易简,取进士七十九人;咸亨五年考官为考功员外郎王方庆,取进士五十七人。重试及第十一人。
弓嗣初及第后,曾任雍州(今陕西西安西北)司功。今存其诗二首。录其一《晦日宴高氏林亭》:"上序春晖丽,中园物候华。高才盛文雅,逸兴满烟霞。参差金谷树,皎镜碧塘沙。萧散林亭晚,倒载欲还家。"另一首见《全唐诗》卷七十二。
杨敬述
【作者小传】:杨敬述,则天时右玉钤卫郎将,左奉宸内供奉。诗一首。
王修甫
王修甫 东平(今属山东省)人。约生于金末,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年(一二七三)。一生漫游齐、梁、燕、卫之间,能诗善词,与王恽相交善。《秋涧集》卷七十四有《水调歌头》《送王修甫东还》词,卷十四有《赠王修甫》、卷十六有《挽王修甫》诗。
邓洵美
邓洵美(?─? ), 字号不详。连州(今属广东省)人。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癸卯科或五代后汉乾?元年(948)戊申科王溥榜进士第三人。同榜有李?、孟宾于等。 及第后邓洵美任湖南节度使周行逢幕府巡官。他只是看重邓洵美的名气,一直都没有重用过他。李?曾私下南来与洵美相会,同年好友数年不见,感慨万千。两人相谈竟日,以诗唱和。周行逢对邓洵美与李?的相会疑心重重。就派人假冒山贼,窜入邓洵美的住处,将其杀害。
韦抗
韦抗,韦安石从父兄子,京兆万年人。弱冠举明经,累转吏部郎中,以清谨著称。景云初,为永昌令,不务威刑而政令肃一。都辇繁剧,前后为政,宽猛得中,无如抗者。无几,迁右台御史中丞,人吏诣阙请留,不许,因立碑于通衢,纪其遗惠。开元三年,自左庶子出为益州长史。四年,入为黄门侍郎。
八年,河曲叛胡康待宾拥徒作乱,诏抗持节慰抚。抗素无武略,不为寇所惮。在路迟留不敢进,因坠马称疾,竟不至贼所而还。俄以本官检校鸿胪卿,代王?为御史大夫,兼按察京畿。时抗弟拯为万年令,兄弟同领本部,时人荣之。寻以荐御史非其人,出为安州都督,转蒲州刺史。十一年,入为大理卿,其年代陆象先为刑部尚书,寻又分掌吏部选事。十四年卒。
抗历职以清俭自守,不务产业,及终,丧事殆不能给。玄宗闻其贫,特令给灵舆,递送还乡。赠太子少傅,谥曰贞。抗为京畿按察使时,举奉天尉梁升卿、新丰尉王?、金城尉王冰、华原尉王焘为判官及度支使,其后升卿等皆名位通显,时人以抗有知人之鉴。
朱子奢
朱子奢(?―641)字不详,苏州吴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善文辞,通春秋。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武德四年(621年)随杜伏威入唐,授国子助教。贞观时,累官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义缘饰。每侍宴,帝令与群臣论难,皆莫能及。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生平
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学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
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学习古文,刘大?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刘开、李宗传、方绩、姚莹;上元梅宗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嘉庆十五年 (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
文学成就
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僦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鼐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乃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鼐在发展前辈的文学思想上,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故指斥考据的汉学家为舍本逐末;但他也不废弃汉儒治经之长。姚鼐“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源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词近于方,理深于刘”(《清史稿・文苑・姚鼐传》)。其为文“以神、韵为宗”(方宗诚《桐城文录序》),形成一种迂徐深婉,一唱三叹,而又耐人寻味,意蕴无穷的风格。近代学者章太炎谓之“谨”,刘师培称之“丰韵”,都是对其文风的富于韵味、言简意丰的高度评价。姚鼐的诗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当时俨然为一大家,故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程秉剑《国朝名人集题词》)。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世重。鼐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1卷、《笔记》10卷、《书录》4卷、《尺牍》10卷、《古文辞类纂》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写作特点:首先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了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
刘济
(757-810),幽州(今北京)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任卢龙节度使,忠于朝廷。父亲刘怦,原为卢龙节度使朱滔手下的雄武军使,因忠勇义烈,深受军心,颇得朱滔信任,累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卢龙节度副大使、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贞元元年九月,刘怦病死,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军中拥立刘济继位,任卢龙节度使。有该人物文献《刘济传》。
宋齐丘
宋齐丘(887-959)本字超回,改字子嵩,豫章(今南昌)人。世出洪州(今南昌)官僚世家,祖居庐陵(今吉安)。烈祖建国(九三七)以为左丞相,迁司空,卒年七十三,谥缪丑。为文有天才,自以古今独步,书札亦自矜炫,而嗤鄙欧、虞之徒。历任吴国和南唐左右仆射平章事(宰相),晚年隐居九华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乾道六年七月二十三日《入蜀记第三》中写道:“南唐宋子篱辞政柄归隐此山,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由是九华之名益盛”。
生平
齐丘好学。工属文。尤喜纵横长短之说,烈祖为升州刺史,齐丘因骑将姚克赡得见。暇日陪燕游。赋诗以献曰: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松竹无时衰,蒲柳先秋落。烈祖奇其志,待以国士。从镇京口,入定朱瑾之难。常参秘书。因说烈祖讲典礼。明赏罚,礼贤能。宽征赋。多见听用。烈祖为筑小亭池中。以桥度。至则撤之。独与齐丘议事。率至夜分。又为高堂。不设屏障。中置灰炉。而不设火。两人终日拥炉。书灰为字。旋即平之,人以此刘穆之之佐宋高祖。然齐丘资躁褊。或议不合,则拂衣径起。烈祖谢之,乃已。义祖独恶其人。每欲进拔,辄不果,浮沉下僚十余年。义祖末年。议者多请以徐氏诸子执国政。烈祖闻之,欲自请出镇,齐丘请徐之。俄而义祖殂。自殿直军判官。擢右司员外郎。进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居中用事。且倚为相。
齐丘自资望尚浅。或不为国中所服。乃告归洪州改葬。因入九华山。累启求致仕。不许。元宗已为大将军。烈祖以吴主命。命元宗躬往迎之。于是齐丘托不得已而起。遂拜中书侍郎。迁右仆射平章事。烈祖出镇金陵。以元宗入辅。委齐丘左右之,初烈祖权位日隆。举国皆知代谢之势。吴主谦恭无失德。烈祖惧群情未协。欲待嗣君。与齐丘议合。已而都押衙周宗。揣微指。请急至都。以禅代事告齐丘。齐丘默计。大议本自己出。今若遽行。则功归周宗,欲因为钓名。乃留与夜饮。亟遣使手书切谏以为时事未可。后数日。驰至金陵。请斩宗以谢国人。烈祖亦悔。将从之。徐?固争。才黜宗为池州副使。?乃与李建勋等。遂极言宜从天人之望。复召宗还旧职。齐丘由是颇见疏忌。留为诸道都统判官。加司空。无所关预。从容而已。数请退。烈祖以南国给之。俄而齐国建,犹以勋旧为左丞相。而不预事。李德诚周本自广陵持吴帝诏来。行传禅。齐丘谓德诚。子建勋曰:尊公吴室元勋。今日扫地矣。独称疾卧家。不预劝进既受禅。徐?为侍中。李建勋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周宗为枢密使。齐丘但迁司徒。中怀不平。及宣制至布衣之交。忽抗声曰:臣为布衣时,陛下亦一刺史耳。
今为天子。可不用老臣矣。烈祖优容之。尝夜燕天泉阁。李德诚曰:陛下应天顺人。惟宋齐丘不悦。因出齐丘讽止劝进书。烈祖却之曰:子嵩三十年故人。岂负我者,齐丘顿首谢。自是为求媚计。更请降让皇为公侯。绝吴太子琏婚。久之。表言备位丞相。不当不闻国政。又自陈为人所闻。烈祖大怒,齐丘归第白衣待罪。而烈祖怒已解。谓左右曰:宋公有才。特不识大体尔。孤岂往旧臣者。命吴王?持手诏见。遂以丞相同平章事。后复委任兼知尚书省事,与张居咏李建勋,更日如阁议政。契丹耶律德光遣使来。齐丘阴谋间契丹。使与晋人相攻。则江淮益安。密请厚其原币遣还。至淮北。谮令人刺杀之。契丹与晋人果成嫌隙。齐丘亲吏夏昌图盗库金数百万。特判传轻典。烈祖命斩昌图。齐丘惭。称疾。求罢省事。许之。遂不复朝谒。帝遣寿王景遂劳问。许镇故乡。始如朝,因召与宴饮。齐丘酒酣。辄曰:陛下中兴。实老臣之力,乃忘老臣可乎。烈祖怒曰:太保始以游客干朕。今为三公。足矣。齐丘词色愈厉曰:臣为游客时,陛下亦偏裨耳。今不过杀老臣。遂引去。烈祖悔。明日手诏曰:朕之性,子嵩所知。少相亲,老相怨可乎。拜斟南节度使,至镇。起大第。穷极宏丽。坊中居人。皆使修饰垣屋。民不堪其扰。有逃去者。初赴镇。烈祖曰:衣锦书行,古人所贵,赐以锦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