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应

  李应,贞元十一年登进士第。诗一首。

房孺复

  房孺复,房?子,河南人。少黠慧,年七八岁,即粗解缀文,亲党奇之。稍长,狂疏傲慢,任情纵欲。年二十,淮南节度陈少游辟为从事,多招阴阳巫觋,令扬言已过三十必为宰相。

  德宗幸奉天,包佶掌赋于扬州,少游将抑夺之。佶闻而奔出,少游方遣人劫佶令回,孺复请行,会佶已过江南,乃还。及少游卒,浙西节度韩?又辟入幕。其长兄宗偃先贬官岭下而卒,及丧柩到扬州,孺复未尝吊。初娶郑氏,恶贱其妻,多畜婢仆,妻之保母累言之,孺复乃先具棺榇而集家人,生敛保母,远近惊异。及妻在产蓐三四日,遽令上船即路,数日,妻遇风而卒。孺复以宰相子,年少有浮名,而奸恶未甚露,累拜杭州刺史。又娶台州刺史崔昭女,崔妒悍甚,一夕杖杀孺复待儿二人,埋之雪中。观察使闻之,诏发使鞫案有实,孺复坐贬连州司马,仍令与崔氏离异。

  孺复久之迁辰州刺史,改容州刺史、本管经略使。乃潜与妻往来,久而上疏请合,诏从之。二岁余,又奏与崔氏离异,其为取舍恣逸,不顾礼法也如此。贞元十三年九月卒,时年四十二。

李虞仲

  [唐](公元七七二年至八三六年)字见之(一作建之),赵州(旧唐书作赵郡)人,李端之子。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文宗开成元年,年六十五岁。工诗,第进士及宏辞。累迁太常博士。宝历初,(公元八二五年)以兵部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出为华州刺史。历吏部侍郎。为人简俭寡欲,时望归重。虞仲著有制集四卷,《新唐书艺文志》及诗,传于世。

沈廷瑞

  高安人,吏部侍郎彬之子。有道术,嗜酒。寒暑一单褐,数十年不易。常跣行,日数百里,林栖露宿,多在玉笥、浮云二山,老而不衰。化后,人犹常见之。

黄崇嘏

  黄崇嘏,临邛(今四川邛崃)人,父亲曾在蜀中任使君,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工诗善文,琴棋书画,无一不精。12岁父母亡故后,家境清寒,与老保姆相依为生。成年后常女扮男装,四处游历。公元888年,因故被诬为纵火人,写诗向知州周庠辩冤,得其赏识。获释后,经周庠推举,代理司户参军一职。周庠又欲将其女嫁予黄崇嘏为妻。黄无奈修书一封,表明“女身”,并向周庠辞职。归乡后,守贫而终。关于黄崇嘏身世,又有其曾代兄考中状元一说,故其素有“女状元”之美称,为黄梅戏《女驸马》之原型。

苏源明

  [唐](约公元七五o年前后在世)初名预,字弱夫,京兆武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九年前后在世。少孤,寓居徐、兖。工文辞,有名天宝间。及进士第,更试集贤院。累迁太子谕德,出为东平太守。又召为国子司业。安禄山陷京师,源明称病不受伪署。肃宗时,擢知制诰,数陈时政得失。官终秘书少监。源明文有前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与杜甫交: 公元七三六 杜甫游齐赵 交苏源明。

宇文鼎

  [唐]字周重。宪宗(八o五?八二o)时为御史中丞,文宗(八二七?八四o)时为华州刺史。工书,沈传师所撰唐蒙泉诗,为其所书。《墨池编》、《唐书宰相世系表》、《唐书王?传》、《卢弘正传》

李骘

  [宋]字显夫,成都人。官至朝散大夫。以能书名,得莫、行、草三味,而真尤胜。苏轼(一o三六-一一o一)尝师之。《书史会要》

崔日知

  唐大臣。字子骏,日用从父兄也。滑州灵昌(今滑县)人。明经及第,初为兵部员外郎,后为判官,有吏干,有“健吏”之称。景云中,任洛州司马。平谯王重福叛乱,因平叛功,授银青光禄大夫。历任殿中少监,荆州(今湖北江陵)长吏,京兆尹,封安平县(今山东临淄)侯。因贪赃为御史李如璧所劾,贬歙县(今属安徽)丞,后封中山郡(今河北定县)公。张说荐为左羽林大将军,迁太常卿,自以历任年久,每朝士参集,常与尚书同列,时人号为尚书里行。诗二首。官终潞州(今山西长治)长史。

程准

  程准,宋朝诗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曾为桐庐宰。绍熙元年(1190),以宣教郎知常熟县。庆元元年(1195),通判太平州。三年(1197),主管官告院,放罢。喜泰元年(1201),润州西厅通判。四年(1204),军器监丞,放罢。开禧二年(1206),两浙路转运判官、淮东总领。三年(1207),与宫观。喜定二年(1209),以朝请大夫直秘阅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司公事。四年(1211),直焕章阁再任。又曾守婺州。

  程准,字平叔,宋朝休宁(今属安徽)人。程大昌长子。有文名。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知江阴县(明嘉靖 《江阴县志》 卷一二)。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知常熟县( 《琴川志》 卷三)。宁宗庆元初通判太平州。嘉泰四年(一二○四),为军器监丞(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七五之三七)。后以两浙转运判官总领浙西江东财赋、淮东军马钱粮( 《后乐集》 卷一外制)。官终知庆元府。事见 《周文忠集》 卷六二 《程大昌神道碑》 、明弘治 《徽州府志》 卷七 《程大昌传》 。

亢文苑

  亢文苑,生平、里籍不详。元・钟嗣成《录鬼簿》未载其名。从其曲中可看出他曾飘零异乡,落拓不遇,穷愁困厄,因壮志难酬而怀着满腔悲愤。对小人得志、贤才受压的社会现实怀着强烈不满,并具有穷且益坚、经时济世的宏图和信念。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 一百五十人之中。

裴澄

  裴澄,闻喜人。德宗朝登第,官至苏州刺史。诗一首。

刘长川

  刘长川,肃代间诗人。诗二首。

王爱山

  [约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及生平均无考,约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工作散曲,有《寿阳曲》四支,见《太平乐府》中。

海印

  海印,生卒年不详。唐朝末年蜀(今四川)慈光寺尼,才思清逸。今存《舟夜一章》。

  海印,生活在唐朝末年,从小志向高洁,喜欢吟咏,要是偶然看到前人所作一诗半句,总要被她翻过来过翻去地吟弄好半天,反复琢磨。

  后来,海印向慕佛法。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妻离子散,哀鸿遍野,海印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感到真是茫茫人生,苦海无边,于是索性发下大愿,遁入空门,削发为尼,以作为苦闷中的一种逃躲和寄托。

  海印自从出家以后,住在西蜀慈光寺里,过了一段相对平稳安定的生活。

  一次,海印有事乘船外出,一路欣赏风影,很是自得,由于旅客归思如箭,为了赶路,晚饭后,舟子又连夜开船。这时,但见月明如洗,夜色如水,海印和同船旅客闲聊一回后,即便踏上船头,临见望月。忽然,海印诗思喷涌,随口吟成五言律诗一首道:

  水色连天色,风声益浪声。

  旅人归思苦,渔叟梦魂惊。

  举棹云先到,移舟月逐行。

  旋吟诗句罢,犹见远山横。

  后来,她的这首名叫《舟夜》的诗,广为流传。然而,她吟咏的一些其他诗作,由于种种原因,早就湮灭不存,没有能够留传下来。正因为是这个缘故,所以她的这首《舟夜》,也就弥足珍贵了。

王德真

  【作者小传】:王德真(贞),武后时,为纳言,又为侍中。后以罪流象州。诗一首。

李建

  李建,字杓直,李逊弟,荆州石首人。家素清贫,无旧业。与兄造、逊于荆南躬耕致养,嗜学力文。举进士,选授秘书省校书郎。德宗闻其名,用为右拾遗、翰林学士。 元和六年,坐事罢职,降詹事府司直。高郢为御史大夫,奏为殿中侍御史,迁兵部郎中、知制诰。自以草诏思迟,不愿司文翰,改京兆尹。与宰相韦贯之友善。贯之罢相,建亦出为澧州刺史。征拜太常少卿,寻以本官知礼部贡举。建取舍非其人,又惑于请托,故其年选士不精,坐罚俸料。明年,除礼部侍郎,竟以人情不洽,改为刑部。 建名位虽显,以廉俭自处,家不理垣屋,士友推之。长庆二年二月卒,赠工部尚书。三子:讷、恪、朴。讷最知名,官至华州刺史、检校尚书右仆射。

盍西村

  盍西村,生平不详。盱眙(今属江苏省)人。元・钟嗣成《录鬼簿》未载其名,而有盍志学,或以为系一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清风爽簌"。

荆浩

  荆浩约(850-?)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字浩然,沁水(一说为山西,一说为河南济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著有《笔法记》。存世《匡庐图》。

  【生平】

  他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 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荆浩生平及早期绘画活动 荆浩出生于河南济源。济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两山,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邻,历来文风颇盛。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两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长。荆浩故里位于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济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湾转枋口。”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将其与王维、张?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荆浩作品

  唐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

  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二人志同道合,圆绍就命他居住在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后圆绍名声日显,又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由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荆浩曾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壁画,足见他当时的画名。“尝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五代名画补遗》),但此画未能传留,根据他后来在水墨山水画上的创造精神,可以断定,那是一幅人物与山水结合的水墨画。

  荆浩兼擅人物还有其他例证。现存他的《匡庐图》中,就有几个细小而动态极佳的点景人物。《宣和画谱》中,也记载他曾画有人物繁多的《山阴宴兰亭图》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图》四幅。清代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了荆浩的《钟离访道图》:“山林墨笔,人物着色,兼工带写。”并记述画中钟离作举手问讯状,将士伫立状,对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顾指示状等,描绘得十分生动。

  隐居河南林县洪谷山

  荆浩在五代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 之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

  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林县唐时名林虑县,太行山脉于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

  荆浩在这样幽美的环境中,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他与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邺都青莲寺却有较多联系,至少两次为该寺作画。

  邺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北,位于林县之东,三国时为曹魏都城。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画于荆浩,寄诗以达其意。诗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可知他请荆浩画的是一幅松石图,以屹立于悬崖上的双松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则群峰起伏。

  不久荆浩果然画成赠大愚,并写了一首答诗:“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显然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当满意,同时也反映出他退隐后的心境――“苦空情”。苦空为佛家语,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这正是他厌恶乱世的情怀。

  从两人相互赠答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大愚说:“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显然讲的是另一件事。“六幅”可解释为六张画,也可释为一张篇幅很大的画。按汉制,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宽,也许是一件屏幛画。“故牢建”是说依然坚固地收藏着,保存完好。建,通“键”,锁藏。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过荆浩之画,所以才能说“知君”如何如何。且可以推断那六幅画作已是几年前的事了。

独孤实

  独孤实,尝为武元衡镇西川时僚吏。诗一首。

陶拱

  【作者小传】: 一作陶洪。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