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独孤良弼

  独孤良弼,贞元间进士,官左司郎中。诗一首。

张鸣善

  张鸣善 元代散曲家。名择,号顽老子。原籍平阳(今属山西),家在湖南,流寓扬州。官至淮东道宣慰司令史。填词度曲词藻丰赡,常以诙谐语讽人。张鸣善身处元末丧乱之际,深感现实的动乱与污浊,因此多有刺时之作。

丘逢甲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生平

  丘逢甲,台湾苗栗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1895年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同年5月23日,唐景嵩发表宣言,宣称“台湾同胞誓不服倭,与其事敌宁愿战死”。丘逢甲任义勇军统领,隔日,国会议长林维源逃亡至福建省厦门。在5月29日乙未战争掀起战端,6月4日总统唐景嵩弃职逃亡福建厦门,镇守北台湾的正规军溃败。其后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携带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其后虽有名将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及吴汤兴、姜绍祖、徐骧等人率领的诸多民间义勇军奋起抗日,但由于装备及训练均远不如日本,终究于10月21日被日军攻入大本营台南,台湾沦陷。

  丘逢甲内渡后先在家乡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支持康梁维新变法,并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民国元年(1912)元旦因肺病复发,正月初八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

严休复

  严休复,唐诗人。字玄锡,排行十八。郡望冯翊(今陕西大荔),吴郡(今苏州)人。宪宗元和初为拾遗,元和四年(809)与独狐郁、李正辞同转补阙。历任膳部员外郎、吏部郎中、杭州刺史、司封郎中、给事中等职。文宗大和四年(830),由华州刺史人为右散骑常侍。大和七年出为河南尹,旋以检校礼部尚书充平卢军节度使,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一。

刘邦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椤圭窘,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生平

  刘邦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

  战国时的魏安?王21年・周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乙巳岁,即公元前256年生于楚国泗水郡(即汉“沛郡”)丰邑县中阳里家中,父母为刘太公(据野史记载名为:刘?,字执嘉)和刘媪(野史记载名为:王含始),刘邦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个弟弟(《史记》记载:大哥刘伯。二哥刘仲,汉朝建立后改名刘喜。四弟刘交。)刘邦为老三,故名字为季,人称刘季。 公元前221年庚辰岁,秦国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秦帝国,之后刘邦试吏为秦国泗水郡的泗水亭长。

  公元前209年楚人陈胜、吴广在起义,刘邦在楚故地沛县响应,参与秦末的推翻暴秦行动。

  公元前206年刘邦首先进入关中要地,秦王子婴请降,秦国灭亡。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之后是四年零三个月楚汉之争,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于二月初三甲午日(即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在定陶即皇帝位,建都洛阳,高祖三年再迁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

  刘邦在位十二年(公元前206年二月―公元前202年二月在汉王位,公元前202年二月―公元前195年五月在皇帝位),从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他死后,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太祖。

颜粲

  颜粲,登建中进士第。诗二首。

李赞华

  (899-936)〔五代・后唐〕本名耶律倍,小字图欲,契丹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辽世宗耶律阮之父。《图画见闻志》谓名突欲,号人皇王。通阴阳,知音律,工辽、汉文章,擅画契丹人物。

  926年契丹人灭渤海国,其被册封为东丹王,统领渤海国旧地。阿保机死后,次子耶律德光继位,耶律倍受到监视,其恐遇不测,长兴二年(931)投奔后唐。后唐明宗赐姓李,更名赞华。曾官怀化节度使,瑞州、慎州观察使等。所写贵人酋长胡服骑射,皆称珍华。评者谓其“马尚丰肥,笔乏壮气”。《五代名画补遗》则谓其“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元代朱德润题其《射鹿图》云:“笔法圆细,人马劲健,真有盛唐风韵。”《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双骑图》《猎骑图》《射骑图》等15件。此外,李通音律,精医药,工辽汉文章,促进了契丹和汉文化融合。传世作品有《射骑图》册页,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49.5厘米,马身雄健丰腴,缰鞍并齐,用笔圆润细劲,设色古雅,对幅有柯九思、杨维桢题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蒋涣

  (?~约795),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南)人。蒋冽之弟。玄宗朝登进士第,历官吏部员外郎、郎中。天宝末,官给事中。安史乱起,陷贼,受伪职。永泰初,历鸿胪卿、右散骑常侍,迁工部侍郎。大历三年,转尚书左丞,出为华州刺史、镇国军潼关防御使。七年,检校礼部尚书、东都留守,知大历八、九、十年东都贡举,卒。《全唐诗》存诗五首。

宋务光

  (一作宋先),字子昂,一名烈,汾州西河人。举进士及第,调洛阳尉,迁右卫骑曹参军。神龙初,上封事直谏,不省。俄以监察御史巡察河南道,考最,进殿中右台御史。

陆肱

  [唐]大中九年(八五五)进士,咸通(八六o至八七三)中牧南康郡。工书,尝书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唐诗纪事、金石略》

赵天锡

  

[约一二七九年前后在世](王国维疑为郎,为吾丘衍买妾的宛丘赵天锡,吴梅以为郎赵期颐之父,名佑,官浙江行省照磨的赵大锡,二人在世,年代均较晚,故不从)名不详,忭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官镇江府判。天锡工作曲,太和正音谱评其为“如秋水荚蓉”,所作何郎傅粉及金钱剪烛二剧,《录鬼簿》今不传,太平乐府中有美河南王六曲,颇壮健。

崔郊

  崔郊,唐朝元和间秀才,《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一首诗。(《云溪友议》卷上、《唐朝纪事》卷五六)

萧祜

  萧祜,字?之,兰陵人。以处士征,拜拾遗。元和初,历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观察使。为人闲澹贞退,善鼓琴赋诗,精妙书画,游心林壑,名人高士多与之游。诗二首。

张潮

  【作者小传】: 张潮(一作朝),曲阿人。大历中处士。诗五首。

徐牧

  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字不详,睦州人。唐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竟不成名。南归前作诗辞别侍郎韩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抨击了当时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尝于杭州开元寺观牡丹,见徐凝题牡丹诗一首,大为赞赏,邀与同饮,尽醉而归。后与颇负诗名的张祜较量诗艺,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优胜题牡丹诗,为白居易所赏,元稹亦为奖掖,诗名遂振于元和间。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

  遂归里,优悠诗酒以终。(唐诗纪事引郡阁雅谈云:“官至侍郎”,与此全不同。此依唐才子传)凝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

刘友贤

  【作者小传】: 刘友贤,高宗时人。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