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何频瑜

  何频瑜,建中中蓝田尉。诗一首。

韦丹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擢明经,调安远令,以让庶兄。入紫阁山。复举五经高第。顺宗为太子时,以殿中侍御史为舍人。寻拜司封郎中,使新罗。故事鬻州县官十人,以便其私,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赀,宜上请,安有卖官受钱?"奏闻,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迁河南少尹,召拜谏议大夫。奏刘辟当诛,宪宗褒美,使代李康为剑南东川节度使。丹至汉中,上言康守方尽力,不可易,乃征还。终江南西道观察使。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诏上丹功状,刻于碑。谓宰相周墀曰:"丹有子否?与好官。"乃拜其子宙为侍御史,三迁度支郎中。丹有诗二首。

刘幽求

  刘幽求[唐](公元655年-715年12月6日)字不详,冀州武强人。生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卒于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十一月甲申(初六)日(12月6日),年六十一岁。圣历中,(公元六九九年左右)举制科中第。临淄王入诛韦后,幽求参预其事,是夜所下制敕百余道,皆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睿宗即位,行尚书右丞,迁吏部尚书,拜侍中。开元初,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乃以幽求为左丞相。后坐怨望贬杭、郴二州,恚愤卒于道。谥曰文献。

  刘幽求圣历中,举制科,中第。临淄王入诛韦庶人,幽求预参大策,是夜所下制敕百馀道,皆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睿宗即位,行尚书右丞,迁吏部尚书,拜侍中。开元初,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乃以幽求为左丞相。后坐怨望,贬卒。诗一首。

  唐中宗中毒暴死,皇后韦庶人临朝,任用外戚分掌权力,图谋篡逆。刘幽求协助李隆基策划紧张的镇压行动。李隆基就是后来创立开元之治的唐玄宗,那时尚未登位。他们紧急地调动军队,一夜之间,经刘幽求手发出的敕令一百多道,把韦姓和武姓擅权的外戚剪除。睿宗即位,封官封爵封地以嘉幽求之功,还有金铁诏书:“子子孙孙,传国无绝,特赦卿十死罪,并书之金铁,俾传于后”。说得好听,但由于宫庭内部倾轧,终于问刘幽求“以疏间亲罪”,幸免一死,流放封州。他在封州约一年多,事迹没有记载,不可考。其后朝廷如还。刘幽求以后官至尚书左丞相,又一次被贬,六十一岁死在贬迁途中。

崔元翰

  崔元翰,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

  崔元翰之父名良佐,是齐国公崔日用的堂弟,因母丧而隐居教书治学,多有著述。崔元翰通经史、工诗文,年近五十始举进士。府试、省试皆第一,中状元后,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主考官于邵赞曰:"不十五年,当掌诏令。"贞元三年(787)召入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七年知制诰。于朝中言辞温厚,举止庄重得体,有典诰之风范。然而他生性刚烈,不为世所容。知制诰不到两年即被降职,不久病故。

  崔元翰是学者型的官僚。性喜孤独,极少结交,一心于翰墨,好学不倦。他师法班固、蔡邕。尤善对策、奏记及碑志。主张文以载道。今《全唐诗》存其诗七首。录其一首《雨中对后檐丛竹》:“含风摇砚冰,带雨拂墙衣。乍似秋江上,渔家半掩扉。”

  其弟崔敖、崔备亦与他同取进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列,传为佳话。

沈颂

  生卒年不详,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玄宗朝,官无锡尉。《全唐诗》存诗六首。

周元范

  周元范,唐诗人。句曲(今句容)人。曾与白居易唱和,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广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门。《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断句二联。

褚生

  褚生,德?时太学生。

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生平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张若虚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诗歌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江》诗),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然而,对于张若虚其人其事,人们知之甚少,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诗》第117卷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而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也只附带了6个字:“若虚,兖州兵曹。”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有些典籍(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诗选》),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约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龙朔至玄宗开元初,大约活了六十岁。至于《全唐诗》所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只能说明他们诗名相当而驰名京师,籍地相邻而并称四士。

  张若虚,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在唐代,似乎没有他的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然而这仅仅是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的。直至明人杨高?《唐诗正声》选本,仍然没有把他的诗选在“正声”之列。然而幸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诗总算从唐代起被保留下来了。

  是金子总有闪光时。但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以后,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张若虚的诗声似乎更好些,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当代学者章培恒、骆玉明这样评价张若虚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指初唐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它以另一种风格,呈现于刘希夷、张若虚等人赞美青春、表现对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诗篇中。

  ……

  全诗(《春江花月夜》)从月升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

  而且,诗又岂止是提供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而已,它还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无限遐想,就连传统诗歌中不乏苦涩意味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在这里也都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这种对世界、对生活所作的单纯明净而又充满渴慕和欣喜之情的观照,使全诗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引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古代文学史》)

田章

  田章,生卒年不详,三国后期魏国将军。

  后官至晋奋威护军。景元五年,章等随镇西将军钟会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征西将军邓艾使章先登。及入晋,为奋威护军。泰始六年六月戊午,秦州刺史胡烈击叛虏于万斛堆,力战,死之。诏遣尚书石鉴行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与章讨之。

秦湛

  秦湛,字处度,高邮(今属江苏)人,秦观之子。绍兴二年(1132)添差通判常州。四年(1134)致仕。少好学,善画山水。词存《卜算子》一首,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四。

陆景初

  陆景初(665-736),唐学者。睿宗赐名象先,苏州吴县人,贺知章之族姑子。武后朝宰相元方子。举制科高第,授扬州参军事,擢洛阳尉。入朝为监察御史,历任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大理少卿,迁中书侍郎。睿宗景云二年(711),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玄宗先天二年(713),封兖国公,出为益州长史、剑南按察使。玄宗开元六年(718)自隰州刺史徙润州刺史。开元九年,转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入朝为太子詹事,历仕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知吏部选事,加刑部尚书,以继母忧去官。开元十三年,起复同州刺史,十七年入迁太子少校。二十四年卒,赠尚书右丞相,谥“文贞”。《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卢景亮

  卢景亮(?―806),字长晦,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少孤,有志义,书无不览。大历六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十一年为荆南节度使张延赏掌书记、枝江尉,建中元年入为右补阙,贞元四年贬朗州司马,量移为和州别驾,永贞元年召为尚书郎,元和元年迁中书舍人,卒。《新唐书》卷164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