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君房

  李君房(一作芳),贞元间人。诗一首。

金仁杰

  [公元?年至一三二九年]字志甫,杭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小试钱?,给由江浙,与交往,二十年如一日。天历元年冬,授建康崇甯务官。二年正月到任,三月,其二子即护柩归。仁杰工作曲,太和正音谱主为“如西山爽风。”所作杂剧凡七种,为西湖梦、追韩信、还汉、东窗事犯、(非作)韩太师、鼎锅谏、抱子设朝,《录鬼簿》今全佚。

  钟嗣成

宋昱

  字如晦,号宜奄,明朝贵州城(今贵州贵阳)人。诗人。贵州宣慰使同知宋昂之北。当时西南土酋多桀骜弄兵,不通文墨,唯宋昂、宋昱之父宋斌好读书,喜近文士,严督诸子向学以振俗陋,使宋昂、宋昱终成明初首批诗人,宋昱颖悟好学,与其吹送宋昂迭为酬唱,积数十年,集为《联芳类稿》。《黔诗纪略》录其诗二首。其诗清新雅丽,有魏晋风致。兹录其诗一首。

盍志学

  盍志学,生平不详。元・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

  行于世者”,名下缀“学士”二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未载其名,而有盍

  西村、阚志学,不知是否与其有关。

伍彬

  伍彬,五代楚诗人。邳阳(今邳县)人。五代时仕楚马氏。楚亡,入宋授安邑主簿。秩满,归隐全义分水岭。与廖融、路振友善。廖融《题伍彬宣》诗谓其“要路贫无力,深村老退耕。”路振则赠诗称其“已绝劳生念,虔心向竺乾”。伍彬工诗,《夏日喜雨》中“?子出长沙经没,渔翁未报竹桥流”、《辞官》中“踪跻未辞鸳鹭侣,梦魂先到鹧鸪村”为人传诵。《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断句二联。

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于北周时代,生于581年,而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生于北周大统三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

  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作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还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1626年)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子之一。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南直隶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因疏论辅臣王锡爵,谪官广东揭阳县典史。后卸职归故里,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天启元年,入朝为光禄寺少卿,后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削籍为民。天启六年因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崇祯初年得以昭雪。

  生平

  高攀龙祖父静成,被举为孝廉,曾任浙江黄岩县令。生父继成,生有五个子女,高攀龙是老二。静成的弟弟静逸无子,于是将高攀龙过继为嗣子。

  高攀龙从小喜读书,非常懂礼节。六岁开始读书,十二岁学写八股文,二十一岁中举。万历十四年(1586年),无锡知县李元冲聘请江右学派的罗懋忠和顾宪成到黉宫讲学,高攀龙受其影响,开始潜心研究程朱学说,确定了治学方向。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不久,嗣父去世,他回家为嗣父守制三年。

  万历二十年(1592年),高攀龙服满,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开始了曲折坎坷的政治生涯。行人司行人执掌传圣旨、行册封等礼仪性的事务,比较清闲。高攀龙大量阅读了行人司中丰富的藏书,尤其是仔细研读了二程、朱子的著作和明朝山西大儒薛文清的《读书录》,并亲手摘抄。他尤其赞赏薛文清“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的处世态度,以后行事必自求无愧于这一原则。他还编写了《日省编》,将先朝大儒的语录附在《大学》章句之下,作为初学者的指南。高攀龙又将先朝大儒有关儒、释差异的言论汇集成《崇正编》,以抵制王阳明心学所提倡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在这一时期,高攀龙感觉自己读书虽多,但心得较少,于是采取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方法,涵养德性。此后几十年,从未间断。可以说,高攀龙之所以能不以自身的进退为怀,坦然面对政治生活中的腥风血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与他长期的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

  此时的明王朝已经进入了衰败期,神宗长期不理政务,朝中党派纷争,宦官横行,致使朝政混乱,国力日衰。高攀龙从政不久,就上了一道《今日第一要务疏》,提出要改变明王朝岌岌可危的形势,首先必须正本,即端正“人君之心”;其次要“除刑戮”、“举朝讲”、“用谏臣”、“发内帑”,以革新政治。但这道奏疏被皇帝留中不发。后来,首辅王锡爵等权贵在六年一度考察京官的过程中,大肆排斥异己,被贬削者总计达六十余人,朝廷上正直的官员为之一空。高攀龙的同年御史袁可立上疏针砭朝政,王锡爵怂恿明神宗将之削职为民。高攀龙为此愤激不已,上《君相同心惜才远佞以臻至治疏》,对神宗无故罢免大臣深表不满,并对王锡爵为泄私愤而斥逐异己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这道奏疏激怒了王锡爵,也得罪了神宗,结果高攀龙被贬为广东揭阳典史。高攀龙由水路从家乡前往广东就任。在揭阳,高攀龙每天在官衙内教授生徒,培养了不少学生。他还四处察访民情、吏弊,惩治地方恶霸。在揭阳停留的半年内,高攀龙结识了陆粹明及其老师萧自麓,以及明道先生、李材等人,对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生境界也有很大的提高。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二月,高攀龙回到无锡,居家不仕近三十年。他在漆湖之畔(今蠡湖东岸)建造了一座“水居”,取名“可楼”,作为自己读书静坐的处所。“水居”坐落在湖山环抱之中,环境十分幽雅,他常常在此一住就是一个月。在读书静坐中,他的学术思想日渐成熟,成为当时的儒者宗师。他在学术思想上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反对王学末流的“空虚玄妙”之学。他认为“无用便是落空学问”,“立本正要致用”,把“治国平天下”看做是格物致知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然结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因此后人评价他“居与游无出乎家国天下”。

  高攀龙回到家乡,除了读书静坐外,他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就是讲学。他与家乡另一位进士出身的学者顾宪成志同道合,交谊颇深。为了有一个讲学的场所,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和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下,高攀龙与顾宪成等人发起,在北宋著名学者杨时(龟山)的讲学之所重建了东林书院。重建后的东林书院由顾宪成主持,万历四十年(1612年)顾宪成去世后,由高攀龙主持,直到天启五年(1625)书院被拆毁为止。

  高攀龙在讲学过程中,除了学术上的传授与交流外,更强调立志做人。他提出做人要真,要老老实实,强调做人要有气节。针对当时士风日下、追名逐利的情况,他指出读书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而是为了正心修身。高攀龙等人在讲学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标准来评议朝政,裁量人物,与他们志趣相近的在野士大夫闻风响附,纷至沓来。在朝的李三才、赵南星、邹元标、杨涟等正直官员也与他们互通声气,遥相应和,东林书院实际上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他们的反对派对此十分忌恨,诬之为“东林党”,污蔑他们是假借讲学以结党营私。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去世,皇太子即位,是为光宗。光宗在位仅二十九天便一命呜呼。其后,他的长子朱由校即帝位,是为熹宗。熹宗即位后,东林党人因拥戴有功,重新崛起。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高攀龙重获起用,被任命为光禄寺丞。九月,到京就任。这时,他已经是一位六十岁的老人了,长期的修身养性,使他早已超脱了名利甚至生死。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关外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失陷,明军被迫退缩到山海关一线。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人心惶惶。高攀龙接连上书要求革新政治,以挽救国家濒危的命运。他在《破格用人疏》中提出要破格用人,加强战守之备,并推荐礼部右侍郎孙承宗担任防御大臣,负责处理战事。他的意见得到了皇帝的首肯,而孙承宗也不负众望,收复了广宁和辽河以西的土地,边境平静了四年之久。同时他还上疏追论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要求惩治郑养性、李如桢、崔文升等人。他还上了《恭陈圣明务学之要疏》,向明熹宗阐明读书的重要性。由于在疏中涉及到三案,触怒了熹宗,结果反而被罚俸一年。

  天启二年九月,高攀龙转任大理寺右少卿,十一月,升任太仆卿,次年晋升为刑部右侍郎,四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此时,以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日益扩张,控制了内廷和外廷的行政事务。东林党人向来嫉恶如仇,反对他们利用权势,擅作威福,翦除异己,荼毒内外,纷纷上书参劾。双方的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高攀龙站在了这场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

  高攀龙担任左都御史后,就着手清除贪官污吏。他首先命令五城御史在九门张挂《禁绝书仪》。不久,又上《纠劾贪污御史疏》,弹劾御史崔呈秀。疏中揭露崔呈秀在巡按淮扬地区时,贪赃枉法,铺张浪费,要求将崔呈秀从重处分。吏部尚书赵南星经过认真复查,认为事实确凿,提议将崔呈秀遣戍。崔呈秀得知后,连夜投奔魏忠贤,认魏忠贤为义父。

  高攀龙认为,要治理好天下,地方官是否贤良十分重要,因此拟了一道《具申严宪约疏》,对地方官的职责作了“课农桑”、“兴教化”、“育人才”等共55条具体的规定,府、州、县据此层层考核。他在给登莱巡抚袁可立的书信《答袁节寰中丞》中说道:“今天下难联者人心,难得者人才,难鼓者士气,得老公祖(袁可立)一点真精神不难矣。”此时,魏忠贤、崔呈秀等人正借会推山西巡抚一事大肆迫害东林党人,结果高攀龙奏疏还未来得及呈上,就被借故罢斥了。高攀龙等人被罢黜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全面控制了朝廷内外大权。他们窃国乱政,大兴冤狱,开始对东林党人进行更大规模的迫害,编派了《缙绅便览》、《点将录》、《天鉴录》、《同志录》等黑名单,将不依附于魏忠贤的官员开列在内,统称为东林党人。高攀龙作为东林党的核心人物,自然成为阉党迫害的重点对象。

  天启五年(1625年)四月,阉党诬蔑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受贿,将他们送到北镇抚司诏狱,严刑拷打,杨涟等五人死于狱中,顾大章自杀,史称“东林六君子”。八月,魏忠贤下矫旨,将全国的书院全部拆毁,首先就从东林书院拆起。当东林书院被魏忠贤阉党拆毁时,他写下悲愤激昂的诗句:“纵然伐尽林间木,一片平芜也号林。”

  天启六年(1626年)二月,魏忠贤指使其党羽假造浙江税监李实的奏本,诬告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七人贪污袍价十余万两,企图将东林党人一网打尽。高攀龙得知消息后,自知不免,却十分镇静。三月十六日一早,他整冠束带,衣袍整齐,去拜谒了先贤杨龟山祠。回家后与弟高士鹤及两位门生赏花于后花园池畔,谈笑自如。谈兴正浓时,有人叩门而入,告知阉党要抓他的确切消息,顿使高家满门惊惶,惟有高攀龙神情泰然,微笑着对亲人说,“吾视死如归耳”,叮嘱儿孙“无贻祖羞”。还说:“如果贪恋残生,岂不辜负了平生的学问!”当天晚上,全家款叙,高攀龙说笑无异平日。深夜,风声更紧,高攀龙悄悄起床至书斋,写《别友柬》,并提笔向熹宗皇帝奏最后一疏。书毕,即换上朝服自沉于后花园池中,以示不愿受辱于阉党。高攀龙在《遗疏》中写道:“臣虽削夺,旧系大臣,大臣辱则国辱,故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君恩未报,愿结来生。臣高攀龙垂绝书,乞使者执此报皇上。”高攀龙在痛苦无奈之际曾留言同年挚友袁可立道:“弟腐儒一,无以报国,近风波生於讲会,邹冯二老行,弟亦从此去矣(高攀龙《高子文集・答袁节寰中丞》)”,其言犹未尽之厚望可见于笔端。

  高攀龙死后,墓葬今梅园南华利湾。崇祯二年(1629年),高攀龙得到平反昭雪,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到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其墓迁粲山南麓,这就是后人常说的河埒口高攀龙墓,1985年又移建于无锡西郊青山。

张聿

  张聿,唐诗人。望出吴郡(今苏州),琅?(今山东临沂)人。德宗建中登进士第,又中万言科。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自秘书省正字充翰林学士。二十一年加左拾遗。宪宗元和元年(806),加朝散大夫。历任华亭令、湖州长史、都水使者等职。穆宗长庆元年(821),自工部员外郎出为衢州刺史。敬宗宝历间为睦州刺史。《全唐诗》录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补诗二首。

郑善玉

  【作者小传】: 郑善玉,开元时人。诗一首。

薛曜

  薛曜,元超子,以文学知名。尚城阳公主,子绍尚太平公主。绍兄?惧太盛,以问从兄克。克曰:"帝甥尚主,由来故事。但以恭慎行之,何惧也?"圣历中,与修《三教珠英》,官正谏大夫。集二十卷,今存诗五首。

  生平

  薛曜为元超长子,褚遂良乃其舅祖,生平事迹,史记不详。可知者为王勃文友,咸亨初年曾与之游于四川锦州,王勃有送别诗二首记其事。万岁登封年间(696)见任春宫郎中(礼部郎中),神功年间(697)改正议大夫,与再从弟中书舍人薛稷并以辞学知名朝野。圣历二年(699)为奉宸大夫,与天下名士李峤、员半千、阎朝隐、沈俭期、徐坚、张说、刘知几、宋之问、富嘉谟等二十六人共撰《三教珠英》,凡 1300卷。久视元年(700)五月十五日侍从武则天游幸登封石淙山,应制《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并奉敕正书武后与诸侍从大臣的唱和诗。其后行踪无考,或即卒于长安末年(703―704)。河南登封所立《封祀坛碑》,遒密有致,为其代表作。

  薛曜与薛稷同一师承,书学褚遂良,瘦硬有神,用笔细劲,结体疏朗,但较褚书险劲,更纤细,在当时享有大名,被后人评为“宋徽宗瘦金体之祖”(璧典蕉真书学薛曜,自创“瘦金体”)。他对褚书不作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加以发挥,有所创造,然亦成习气,为褚书末流。 作品欣赏:《夏日游石淙诗并序》

  《夏日游石淙诗并序》是薛曜的代表作,为“石淙河摩崖题记”之一。“石淙河摩崖题记”,唐久视元年(700年)三月十九日刻。高3.7米,宽3.7米,楷书,39行,行42字,为河南省最大的摩崖碑刻,分为《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和《秋日宴石淙序》两部分。唐大周圣历三年(700年)夏季,武后则天率群臣巡游中岳嵩山,登封峻极后,避暑石淙河,曾在水漂石上大宴群臣。武则天即兴作诗一首《夏日游石淙》,命从臣16人奉和诗名为《侍游应制》,武则天又作序《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命薛曜书写,让工匠刻于崖壁上。16位从臣是:李显、李旦、武三思、狄仁杰、张易之、张宗昌、李峤、劳味道、姚元崇、阎朝隐、崔融、薛曜、徐彦伯、杨敬述、于季子和沈?期。武则天在此宴请群臣一事,两唐书武后本纪失载,此碑可补其阙。诗作已收入《全唐诗》,刻本文字稍异,以碑刻为是。《秋日宴石淙序》,张易之撰文。内容主要描绘石淙河的山水景物。二者的书者皆为薛曜,其书法瘦劲奇伟, 被历代书家称为“宋徽宗瘦金体之祖”,存世作品极少,因而十分珍贵。

  清人叶昌炽《语石》有评“ 观《石淙序》,其转折之处运笔太重,如黛干霜皮,??多节,又如侧出之水竹箭,奔腾至千里,一曲之处,忽搏而过颡,不免捉衿肘见矣。余谓必欲学曜书,尚不如《封祀坛铭》,不失河南三龛矩?。”